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“五育融合”课程体系校内应用实施方案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响应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等重要政策文件精神,推动“五育五举-双向融合-四维协同”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在我校落地生根、走深走实,构建具有职教特色、时代特征、校本特点的整体育人新体系,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、职业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,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目的与意义
以“系统设计、全域推进、深度融合、机制创新、文化浸润、长效育人”为核心理念,立足学校办学定位、专业特色、区域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实际,对前期试点成果进行系统化梳理、标准化建设、制度化推广、智能化管理、品牌化打造,实现从“局部探索”向“全域覆盖”、从“课程叠加”向“有机融合”、从“活动导向”向“机制引领”、从“阶段性推进”向“常态化运行”的深刻转变,真正构建起“课程育人、实践育人、文化育人、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、协同育人”六位一体、多维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育人新格局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二、应用专业
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、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、电子技术应用、计算机网络技术、中餐烹饪、幼儿保育、旅游服务与管理、畜禽生产技术、数控技术、化学工艺,共计10个。
三、应用目标
(一)总体目标
以课程为载体、课堂为主阵地、实践为路径、评价为牵引、文化为底蕴、机制为保障,全面构建“目标同向、内容协同、实施联动、评价一体、文化浸润、持续改进”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,实现育人方式从“分科施教”向“综合育人”、从“外在活动”向“内在素养”、从“阶段性推进”向“常态化运行”的根本转变,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、扎实专业技能、健康身心素质、良好审美情趣、强烈劳动意识和卓越职业素养的德技并修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(二)具体目标
1.实现课程体系全域覆盖与特色化发展
(1) 一年内实现五育融合课程在全校所有专业、所有年级、所有班级的100%覆盖;
(2)每位学生每学期参与不少于1个五育融合综合实践项目;
(3)开发并实施不少于30门“五育+专业”特色融合课程,形成“一专业一特色、一院部一品牌”的课程格局;
(4)建成2-3门省级“五育融合精品课程”或“课程思政示范课”。
2.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与制度化运行
(1)建立“顶层设计—组织实施—过程监控—评价反馈—持续优化”的闭环运行机制;
(2)将五育融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、年度工作计划、绩效考核、教师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;
(3)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持续的“安居职中五育融合模式”。
3.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竞争力
(1)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合格率达100%,心理健康测评优良率提升至88%以上;
(2)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2%以上,优秀率年均提升5%;
(3)艺术素养参与率达100%,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或参与一项艺术实践活动;
(4)劳动实践完成率达100%,每学年参与不少于50小时的校内外劳动实践;
(5)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提升至85%以上,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92%以上,企业好评率显著提升;
(6)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大赛、艺术展演、体育竞赛中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5%。
4.打造职教育人品牌与社会影响力
(1)培育8个以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级五育融合特色品牌项目;
(2)形成5-8个可在推广的“五育融合典型案例”;
(3)与3所以上兄弟院校建立“五育融合共同体”,开展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。
四、推广原则
1.系统性原则:整体设计,协同推进
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,统筹课程、教学、实践、文化、管理、服务、家校社协同等育人要素,构建“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、内外协同”的育人体系,避免“碎片化”“运动式”推进。
2.融合性原则:有机渗透,自然生成
五育融合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将德育的“魂”、智育的“基”、体育的“本”、美育的“韵”、劳育的“实”有机融合于每一门课程、每一次活动、每一个育人环节,实现“润物无声、育人无痕”。
3.分类指导原则:因校制宜,因专业施策
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群(如工科类、服务类、艺术类、信息类、农业类、医药类)的学科特点与职业面向,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。鼓励各专业部结合专业特色开发“五育+专业”融合课程与实践活动,实现“一专业一特色、一院部一品牌”。
4.实践导向原则:知行合一,重在体验
强调“做中学、学中悟”,通过项目式学习、情境教学、真实任务驱动等方式,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体验、实践、反思,提升综合素养。
5.评价引领原则:过程与结果并重,多元参与
建立科学、多元、动态的评价机制,注重过程性记录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,引入学生自评、同伴互评、教师评价、企业评价、社会反馈等多维视角,发挥评价的诊断、激励与导向功能。
6. 文化浸润原则:环境育人,氛围育人
将五育融合理念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通过环境营造(如五育主题文化墙、劳动实践园地、艺术长廊、工匠精神展示区)、制度建设(如五育积分制度、荣誉体系)、活动引领(如主题月、成果展、榜样宣讲)等方式,营造“处处是育人之地、时时有育人之机、人人是育人之人”的整体育人氛围。
7. 协同育人原则:家校社企联动,共育共担
构建“学校主导、家庭参与、社会支持、企业协同”的育人共同体。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、企业参访、社区服务等活动,形成育人合力。
五、实施路径
(一)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与深化
1.基础课程融合化改造
在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思想政治、体育与健康、艺术等基础课程中,明确每门课程的五育育人目标与实施要点,制定《基础课程五育融合教学实施指南》,提供教学案例与设计模板。
(1)语文课:融入经典诵读、红色文学、家国情怀教育,强化德育与美育;
(2)数学课:结合数据建模、精度控制,培养严谨思维与工匠精神(智育+劳育);
(3)英语课:引入国际职业规范、跨文化沟通案例,提升职业素养与全球视野;
(4)思想政治课:结合时政热点、职业伦理、法治教育,强化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;
(5)体育课:增加职业体能训练模块,如搬运、攀爬、耐力测试、应急救护,提升岗位适应能力(体育+劳育);
(6)艺术课:开展非遗手工、创意设计、舞台表演,增强审美表达与文化自信(美育+劳育)。
2.专业课程特色化开发
各专业部结合专业特点,开发不少于3门“五育+专业”融合课程,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。
(1)机械类专业:《工匠精神与精密制造》《职业安全与责任意识》《智能制造中的美学设计》
(2)现代服务类专业:《服务礼仪与职业形象》《沟通艺术与情绪管理》《文旅融合中的劳动实践》
(3)信息技术类专业:《数字产品与人文关怀》《网络安全与法治意识》《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》《数字媒体中的德育表达》
(4)农业类专业:《生态农业与劳动实践》《乡村振兴与社会责任》《农产品品牌设计与美育》
3.实践课程项目化推进
推行“五育融合实践项目制”,每学期每位学生需完成1个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综合实践项目,项目成果需展示、评审并计入综合素质档案。
(1)示例项目:“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”(美育+劳育+创业教育)、“社区志愿服务行动”(德育+劳育+沟通能力)、“职业体能挑战赛”(体育+职业适应力)、“红色文化微视频创作”(德育+美育+信息技术)、“校园节能改造方案设计”(智育+劳育+环保意识)、“非遗技艺进校园”工作坊(美育+劳育+文化传承)
(2)项目实施实行“导师制+团队制”,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,提升综合能力。
(二)教学实施多维创新与赋能
1.教学模式创新
推广“项目式学习”“情境教学”“任务驱动”“跨学科主题学习”“翻转课堂”“混合式教学”等教学方式,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,开展联合备课、联合授课、联合评价。
(1)每学期开展“五育融合公开课”“教学设计大赛”“融合课程说课比赛”,评选优秀案例并汇编成《五育融合教学案例集》;
(2)建设“五育融合教学创新实验室”,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实验与研究;
(3)推动“智慧教学”建设,利用AI、大数据、VR等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。
2.师资队伍系统赋能
实施“五育融合师资提升工程”,构建“培训—研修—实践—评价”一体化发展机制。
(1)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次专题培训(含专家讲座、案例分享、教学研讨、企业调研);
(2)建立“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”,按专业群设立教研小组,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反思;
(3)实施“青蓝工程+融合导师制”,新老教师结对,共同开发融合课程、指导实践项目;
(4)将五育融合教学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、职称评聘、评优评先体系,激发教师内生动力;
(5)设立“五育融合教学创新基金”,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。
(三)实践活动全域覆盖与品牌化
1.常态化活动体系构建
实行“每月一主题”五育融合活动机制,形成全年育人节奏。
时间 | 活动主题 |
3月 | 学雷锋志愿服务月(德育+劳育) |
4月 | 体育健康月(体育+团队协作) |
5月 | 劳动教育周(劳育+工匠精神) |
6月 | 艺术展示月(美育+创意表达) |
9月 | 文明礼仪月(德育+美育) |
10月 | 科技与创新月(智育+实践) |
11月 | 心理健康周(德育+体育) |
12月 | 年度五育成果展暨校园开放日 |
2.品牌活动打造与升级
(1)“匠心劳动周”: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实践,如校园环境美化、设备维护、社区服务、企业见习等,评选“劳动之星”“最美工匠”;
(2)“职美艺术节”:展示学生艺术创作、非遗作品、舞台表演,鼓励专业融合创作,如“机械零件艺术展”“服装设计秀”;
(3)“阳光体能挑战赛”:结合专业岗位需求设置体能项目,如搬运挑战、耐力测试、协调性训练等,增强职业适应力;
(4)“红色匠心讲堂”:邀请劳模、技术能手、优秀校友进校园,讲述奋斗故事,弘扬工匠精神;
(5)“五育融合创新大赛”: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提交融合项目方案,评选优秀作品并推荐参加省级、国家级比赛;
(6)“家校共育开放日”:邀请家长参与学生五育成果展示,增强家庭教育协同;
(7)“企业协同育人周”:组织学生走进企业,开展岗位体验、职业访谈、项目合作,深化产教融合。
(四)评价机制科学化与智能化
1.学生综合素质评价
建立“五育融合学生发展电子档案”,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过程性表现与成果。
(1)实行“五育积分制”,每项活动、课程、项目均赋予相应积分,累计达标方可毕业;
(2)每学年进行综合评定,结果作为评优、升学、就业推荐、企业订单班选拔的重要依据;
(3)引入企业评价、社区反馈、家长问卷等第三方评价机制,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社会认可度;
(4)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参与度、满意度、成长轨迹,生成《五育融合实施年度白皮书》。
2.教师与部门考核机制
(1)将五育融合实施情况纳入专业部、教研组、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体系;
(2)设置“五育融合推进奖”“融合教学创新奖”“优秀导师奖”“协同育人奖”等专项奖励;
(3)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、职称晋升、评优评先直接挂钩,形成正向激励。
六、组织保障
1.组织保障
成立由校长任组长、分管教学与德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“五育融合推广工作领导小组”,成员包括教务处、德育处、团委、后勤处、各专业部负责人、企业代表、家长代表。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,研究部署重大事项,协调解决突出问题。
2.制度保障
修订《教师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》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》,将参与本项目的成果作为重要指标。
3.经费保障
设立专项经费,纳入省三名工程课程建设专项,主要用于课程开发、师资培训、活动组织、资源建设、设备采购、成果奖励、企业合作等,确保推广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。
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
2022年3月2日
